寻钱网配资 溥仪每月吃810斤猪肉和240只鸡鸭,为何那么瘦弱?
末代皇帝的餐桌:溥仪为何骨瘦如柴?
大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,有一副令人过目难忘的长相: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,身材瘦削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。当年那些策马扬鞭、开疆拓土的清朝先祖们——努尔哈赤、皇太极、多尔衮——恐怕做梦也想不到,自己的后代竟会孱弱至此。
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,溥仪为何瘦弱得像逃荒的灾民?难道皇宫里的伙食不够丰盛?
御膳房的“豪华”菜单
溥仪在回忆录《我的前半生》中,详细记录了自己一家的饮食开销:
展开剩余77%> 我们一家六口,每月要消耗3960斤肉、388只鸡鸭,其中仅我这个五岁孩子一人,就要吃掉810斤肉和240只鸡鸭……此外,每天还有额外加菜,花费远超定额。单是这个月的加菜,就用掉了31844斤肉、814斤猪油、4786只鸡鸭,再加上鱼虾蛋品等食材,总计花费白银11641两7分。若算上杂项开支,一个月光饮食就要花掉14794两1钱9分。这还不包括常年不断的点心、水果、糖果和饮料。
看到这些惊人的数字,任谁都会疑惑:一个人一个月吃掉810斤肉和240只鸡鸭,怎么还会如此瘦弱?
御膳房的“潜规则”
实际上,这些食材根本没多少真正进了皇帝的肚子。清朝的御膳房是个极其奇葩的地方,所谓的“御厨珍馐”不过是个幌子。
溥仪回忆道:
> 皇帝的菜数量惊人,但“多而不精”才是御膳房的真实写照。宫中厨房积弊深重,层层克扣,再加上因循守旧的工作方式,饭菜都是提前做好,放在炉灶上保温。等到传膳的命令传来,太监们便迅速装盘,一盒盒端到我面前。这样的菜,味道可想而知——简直和祭祀用的供品没什么两样,纯粹是摆样子罢了。
御膳房的规矩极为死板,甚至不允许供应时令鲜蔬。金庸在《鹿鼎记》中借韦小宝之口调侃过这一现象:
> “太后和皇上的菜,时令鲜蔬是不能供奉的。”
> “难道只给皇上吃隔夜的菜?”
> “那倒不敢,但若皇上夏天想吃冬笋,冬天想吃鲜蚕豆,御膳房的人怕是要上吊了。”
因此,深居宫中的皇帝,其实很难吃到真正可口的饭菜。御膳房端上来的“供品式”菜肴,大多原封不动地撤下,偶尔赏赐给大臣或太监宫女,更多时候直接倒掉。也就是说,那810斤肉和240只鸡鸭,绝大多数都被浪费了。
“祖制”难改,皇帝也无奈
从御膳房的运作方式、传膳流程到菜品种类,一切都遵循祖制,即便是皇帝也不能轻易更改。清朝入关后的历代皇帝,饮食、穿戴、出行甚至生病吃药,都有严格规定,必须“照例”行事,不得逾越。
溥仪若想改善伙食,只能依赖额外的“小厨房”。他回忆说,隆裕太后和四位太妃都有自己的私厨,她们时常给他送来几道精致可口的菜肴,这些才是他真正能享用的美食。
体弱多病的末代皇帝
除了御膳房的“形式主义”,溥仪自身的健康状况也极差。他从小体弱多病,几岁时就患上胃病,成年后又饱受肾病折磨,最终因尿毒症去世,享年61岁。
他曾在回忆录中提到,六岁时因贪吃糖炒栗子生病,隆裕太后便下令“惜食”,限制他的饮食,让他连续一个月只能喝糊米粥。饿极了的他,甚至偷吃过太监钓鱼用的干馒头,还曾抢过王府进贡的猪肘子。
体弱多病的皇帝们
历史上,身强体壮的皇帝并不多见,体弱多病才是常态。1935年,溥仪访问日本时,裕仁天皇亲自到车站迎接,两人同框的照片颇具讽刺意味——裕仁因皇室近亲通婚,患有先天性近视和脊柱畸形,走路时佝偻着背,活像个小老头。
一个瘦如竹竿,一个矮小驼背,两个弱不禁风的皇帝,却试图支撑起风雨飘摇的时代,历史的荒诞感,莫过于此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益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寻钱网配资 保险受益人
- 下一篇:没有了